成都风湿医院

重构医疗资源:体制、技术、人才的多重推进

A-A+

  中国当前的医疗形势存在着供给与需求不平衡的现象,医疗机构总量多但分布失衡,分级就诊的模式没有确立,全科医生人才储备不足。而这些现象的改变则不仅仅需要智慧医疗这种现代化技术为支撑,还要有医疗体制改革、医疗人才培养的协同推进。

  从2009年算起,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已经走过六个年头。尽管这些年的医改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不可否认的是,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医疗框架发展不均衡等诸多难题依旧困扰着改革者。走到此时,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或将成为医改实现突破的必要出路。

  “未来的医疗理念,将向着小医院、大社区、低成本、高效率的方向发展,医疗模式转变为家庭医疗健康模式,而未来医院的核心技术将是移动远程医疗与智能化集群。”全球医生组织中国代表、NIH临床研究中国项目负责人时占祥在“智慧医疗与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论坛上,对中国未来医疗事业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设想。

  2015年7月15日,由中国工程院主办的“中国工程科技论坛——智慧医疗与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在清华大学举行,多位院士、医生与医生、创业者共聚一堂,探讨中国未来医疗愿景,把脉医改的实现路径。

  论坛上指出,中国当前的医疗形势存在着供给与需求不平衡的现象,医疗机构总量多但分布失衡,分级就诊的模式没有确立,全科医生人才储备不足。而这些现象的改变则不仅仅需要智慧医疗这种现代化技术为支撑,还要有医疗体制改革、医疗人才培养的协同推进。

  分级诊疗:一个亟待完善的体系

  看病难,一直是困扰着中国的一大难题。这种“难”,分为两种,一种是绝对性的难,偏远地区缺医少药,老百姓看病极不方便;另一种是相对性的难,城市中的大医院人满为患,社区医院却很少有患者愿意光顾。看病贵,则是医疗卫生事业面临的另一大难题。目前中国的医疗支出占GDP的5.1%左右,而医疗需求的上涨速度高于GDP的上涨。中国工程院院士郑静晨指出,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医疗负担会越来越重。而这些问题的矛头都指向了医疗资源的配置不合理。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协和医院院长曾益新指出,仅从数字上看,中国构建出了一个比较合理的医疗服务体系。目前我国约有100个国家级医疗中心,200个省级医疗中心,300个区域医疗中心(地市级),4000个县级医院,50000个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00000个村卫生室。然而,数字与质量还存在着差距,尤其是在基层医疗服务机构中,这种差距体现得尤为明显。事实上,我国的医疗卫生供给呈现倒三角的状态,三级医疗体系庞大,二级医疗机构规模较小,一级医疗机构更加萎缩。

  “当前的医疗需求与供给呈现出相反的关系。大量本应该在基层医疗机构解决的小病小痛,却蜂拥到大医院来诊治,这加剧了看病难的问题”,曾益新指出:“因此,要实现医疗的公平性、可及性,亟需构建一个强大的基层网络化医疗服务体系,来解决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状态。”

  曾益新院士所说的基层网络化医疗服务体系,其实质是分级诊疗模式的建立,在上级的医疗机构制定好治疗方案后,基层的医疗机构负责监测,形成网络化的诊疗体系。

  以糖尿病为例,曾益新院士指出,作为一种常见病,糖尿病治疗除了少数特例外,大部分是有标准化的诊疗规范可以遵循的,不同层级的医疗机构可以有明确的分工。一级医疗机构负责落实标准化诊疗措施,包括初步诊断、生活方式干预、降糖药物治疗、降压治疗等常见处理工作;二级医院负责专科检查、并发症专科治疗、复杂胰岛素治疗方案等;三级医院负责诊断分型难以确定的糖尿病、二级医院不能处理的复杂病情以及试验性治疗等。中国目前拥有9700万的糖尿病病人,如果大部分患者能够在一级二级的医疗机构进行诊治处理,大医院看病难的问题将会得到很大程度的缓解。

  另外,像糖尿病这种慢性病是造成医疗费用突飞猛涨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慢性病对于医疗行业的挑战会越来越突出,医疗费用负担加剧。对于医疗控费,中国不妨借鉴他山之石,美国的管理医疗方式或对中国有所启发。

  据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公共卫生学院、初级诊疗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石磊玉介绍,在美国,要获得管理医疗服务,必须要加入它的会员。与医疗保险不同的是,管理医疗除了保险的机制,还担任着看病的机制。

  管理医疗靠两种方法来控制医疗费用。一种是守门员模式,由基本医疗医生承担守门员角色,病人生病首先要由他们来诊断治疗或者转到其他专科。还有一种是个案处理模式,这种模式由护士来管理,每一个病人进入这个医疗体系以后,由护士追踪,直到他治好为止。这一方面保证了经费合理使用,一方面保证了病人得到合理的医疗。正是因为有了管理医疗,使得美国的医疗经费得到了控制。

  在没有管理医疗前,美国医疗经费的增长幅度非常快,曾有人预计在2013年美国医疗费用占GDP的24%,而目前美国的数字是18%,可见有了管理医疗后,医疗经费虽然也在增长,但很大程度上减缓了增长速度。美国这种按人头付费,将保险与看病结合起来的医疗理念在很多国家得到了应用。

  智慧医疗:助力医疗资源整合

  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完善基层网络化医疗服务体系的建设,离不开智慧医疗的支撑。所谓智慧医疗,是通过打造健康档案区域医疗信息平台,利用较先进的物联网技术,实现患者与医务人员、医疗机构、医疗设备之间的互动,逐步达到信息化。未来,医疗行业还将融入更多人工智慧、传感技术等高科技,使医疗服务走向真正意义的智能化。

  智慧医疗的基础是电子病历。我国现在很多医院的电子病历流于形式,仅是将纸质病历转为电子化的录入。电子病历的价值不在于其形式,而在于通过电子病历提高效率与医疗质量。但是目前医院间形成的信息孤岛仍难以打破。

  郑静晨院士指出:“现在每个医院都在开发自己的信息系统,且数据都不外传。从这个医院转诊到另一个医院,还是和过去一样拿着几张报告单,到另一个医院,所有检查要重新做,医院间对检查结果不互认,不共享。”

  医疗资源的整合需要有完整的信息系统支撑,要做到医疗机构间的联网与信息共享,实现对病人进行跟踪,免去转诊时的重复检查与不必要的治疗。

  石磊玉还强调,未来的医疗服务体系要成立一个信息网,在一个区域中,除了医院、社区基本医疗的诊所联网外,国家的信息管理系统、保险机构也要纳入其中,形成一个大数据库。这样才能真正体现智慧医疗的价值。

  “整合式的医疗体系是未来全球发展的方向,良好的信息系统是其发展的关键点。”石磊玉称。

  远程医疗、移动医疗也是智慧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边远社区通过远程医疗可以得到大医院的支持,像电子机器人(94.750, -4.05, -4.10%)、远程手术、手机监控等都是其广泛的应用。移动医疗给病人提供方便,病人与医生沟通更加便捷,通过互联网、手机,可以让病人更好的遵从医嘱。

  美国的微型电子医疗亭也为中国的智慧医疗发展提供了参考。这个医疗亭可以设在社区或者医院边上,里面配有护士,病人进去后,可以利用网络,通过屏幕和医生直接对话。这样可以省去在大医院的排队时间,减少看病难的现象。

  全科医生:如何弥补医疗人才短板?

  如果说智慧医疗是为医疗资源的整合优化提供了技术基础,那么全科医生的培养则提供了人才保障。

  要达到分级诊疗的目的,其中一个关键问题就是要培养出百姓信赖的全科医生,引导患者分级就诊。曾益新院士指出,初级医疗机构应该以全科医生为主体。但遗憾的是,中国目前全科医生数量非常少。根据去年卫生部的统计,全国只有约14万的医生注册为全科医生,其中仅有4万名医生是完成了5年本科与3年的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还有大部分是转岗为全科医生的。

  造成全科医生短缺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之前对全科医生培养训练的重视程度不够,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目前中国基层医疗服务体系中的全科医生没有得到足够的经济、社会地位以及职业发展方面的支持,很多基层医疗机构中的医生看不到职业发展前途。因此,全科医生团队的建设还需要人事制度的相应改善。

  另外,为了弥补医疗人才的短缺,优化医疗资源的配置,医生的多点执业可能成为今后的主要发展方向。广东卫生厅巡视员廖新波指出,随着医院人事制度的改革,医生向社会人过渡,医生的多点执业将得到鼓励。他认为,医生多点执业并不会影响医疗质量,反而会加强医生个人的修炼,医生会通过加倍的努力,赢得声誉,获得病人与医院的认可。这也同时需要有效的监管。

  除此之外,石磊玉还强调了医生团队的建设。“未来模式的改变是由‘我’到‘我们’,由我一个医生到我们一个医生团队的改变。医生不以个人为主,而以团队为主,实现从我的病人到我们这个团队必须关注的病人的理念转变。”石磊玉称。

  石表示,医生团队还需要与健康相关的服务者构成,除了基本医疗的医生以外,还要由高级护士、理疗师、健康教育者、一般护士、健康教练等等组成。未来就医模式可能是医生与病人一对一的模式相对减少,增加其他医护人员参与,增加病人群体按层次为单位的就医模式,同时辅以移动互联网的配合。

  郑静晨院士指出,未来医疗事业的发展,要从点到面,释放人的资源;从横到纵,再造医疗机构的运行模式;从地面到云端,要让医疗资源下沉,利用互联网和碎片化的医疗,提高效率。

文章部分文字、图片、数据、视频等内容信息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联系删除。

阅读全文
上一篇:大病医保如何防止灾难性医疗支出 下一篇:我国大病保险覆盖7亿人口 今年底前实现全覆盖

相关阅读 MORE+

推荐医生 MORE+

来院路线

图文问诊

预约挂号

在线咨询